清朝婦女難產昏厥,被家人誤認為已死下葬,300年後墓中景象悽慘

2025-02-04     花峰婉     反饋
3/3
女屍的面部表情最為駭人。與其他墓葬中安詳的遺容不同,她的面部肌肉高度緊繃,嘴唇微張,似乎在無聲地呼喊著什麼。這種表情,在考古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在整理現場時,專家們注意到棺內鋪陳的錦緞上有大片暗褐色的痕跡。經過化驗,這些痕跡竟是血跡。而血跡的分布範圍和形狀,與難產時的出血情況極為相似。

最令人不安的是,在女屍胸腔位置,專家們發現了一串極為細密的劃痕。這些劃痕呈現出規律的波浪形,很可能是因劇烈呼吸導致胸腔不斷起伏而形成的。這一發現,為接下來揭開這位清代夫人的死因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生前身份探尋

世人皆知清代官員娶妻極為講究,卻不知這位夫人的身世竟然如此不凡。從出土的文物中,考古人員漸漸拼湊出了一個顯赫家族的往事。

在棺槨旁的錦盒裡,發現了一份乾隆六年的家書。信中提到這位夫人原是江南布政使之女,自幼飽讀詩書,擅長詩詞歌賦。一首《詠雪》更是傳入宮中,得到乾隆皇帝讚賞,賜下金釵一支,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隨身佩戴的香囊中。

乾隆七年春,她與這位工部左侍郎完婚。婚禮規格之高,在當時都屬罕見。宮中不僅派了太監送來賜品,更有皇后親賜的鳳冠霞帔。這件鳳冠霞帔也被發現在墓中,金絲繡線雖已氧化,卻依然能看出精美的工藝。

婚後的生活並非只有詩詞吟詠。在一個檀木匣中,考古人員找到了一摞帳冊。從這些帳冊可見,這位夫人不僅經營著家中的生意,還參與協助丈夫處理工部的部分事務。帳冊上詳細記錄著各項工程的用料、人工費用,甚至連工匠的伙食開支都一一列明。

乾隆八年,因協助丈夫妥善處理了一起運河工程的糾紛,她獲得了皇帝的特別嘉獎。考古人員在整理文物時,發現了這份嘉獎詔書的存根,上面明確提到她"助夫有方,持家有道"。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她的梳妝匣中還保存著一面銅鏡,鏡背刻有"敬惜字紙"四字。原來這位夫人在府中設立了敬惜字紙局,專門收集廢棄的文字紙張。這種重視文化的舉動,在當時的官眷中並不多見。

她與丈夫的感情似乎也十分深厚。出土的物品中有一個玉如意,上面刻著"永結同心"四字。據專家考證,這是乾隆九年元宵節時,工部左侍郎特意命人雕刻的定製之物。

臨近生產前,她還在記事簿上寫下了最後一首詩。詩中提到"但願得子承家業,愧無寸功報君恩"。這首詩的筆跡有些顫抖,或許是因為身體不適所致。

從墓中出土的器物來看,她在府中的地位很高。下人們使用的碗筷都是上等青花瓷器,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甚至連繡房中的繡娘,都配有專門的銀針和真絲線材。

可惜的是,這位才女最終未能看到自己期待的孩子降生。在她的貼身物品中,還留著一套尚未完工的嬰兒衣物。針線依然停留在最後一針,仿佛在等待主人回來繼續完成。

四、意外活埋真相

世人皆知古代難產兇險,卻不知這位夫人竟遭遇了如此駭人的命運。從考古發掘的種種跡象看來,這樁慘劇的真相正逐漸浮出水面。

乾隆九年八月十五,府中突發喜事,夫人臨產在即。按照當時的習俗,府里早已請來了經驗豐富的穩婆。從出土的帳冊可見,這位穩婆是專門服務於官宦人家的"御用"接生婆,收費足有普通穩婆的十倍之多。

然而,生產並不順利。從保存下來的婢女記事中可見,夫人生產時大出血不止。當時著名的"回春堂"大夫也被請來診治,開了數副"安胎藥",卻收效甚微。

就在危急時刻,夫人突然昏厥過去。穩婆把了脈象,又試了鼻息,便斷定夫人已經離世。這個判斷得到了"回春堂"大夫的認可,他在診單上寫下"氣絕命斷"四個大字。

按照清代官宦人家的規矩,命婦去世必須立即報官,等候旨意。但因事發突然,加上正值中秋佳節,衙門已經封印。府中總管只得先行處置。

從出土的祭文可知,夫人"死後"不到四個時辰就下葬了。這種倉促的安排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一般命婦去世都要停柩三日,等待聖旨。但因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加上屍體容易腐壞,府中不得不破例從速。

入殮時的場景,從僕人的記錄中也略見一斑。因事發突然,連壽衣都來不及準備,只得用夫人平日最喜歡的那件鳳襟翠袖裙裝殮。頸上的翡翠項鍊、手腕的金鐲子,甚至連平日梳妝用的銀簪,都未來得及取下。

更令人稱奇的是,棺木竟是現成的。原來這口上等楠木棺,是夫人昔日為丈夫預備的,誰知卻成了自己的歸宿。棺內還鋪設著她親手繡制的彩鳳錦緞,上面還留有未完成的圖案。

入殮時,婢女們發現夫人的身體仍然柔軟,面色也未見發青。但在場的大夫解釋說,這是因為使用了特製的防腐香料所致。這種名貴的香料,正是在棺內發現的龍涎香和沉香。

下葬的地點選在府邸後山的風水寶地,是夫人生前親自相中的。當時她說此處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卻不知最終會成為自己的長眠之所。

棺槨剛剛封固,家人們就聽到棺內傳來輕微的響動。但因當時風雨大作,加上眾人都篤定夫人已死,便將這聲響歸結於天氣所致。第二日清晨,有人路過墓地,似乎聽到地下傳來細微的叫聲,然而等到走近查看時,一切又歸於平靜。

五、歷史的警示

世人皆知清朝醫術落後,卻不知這樣的慘劇竟在當時並非孤例。考古專家們在整理史料時發現,類似的記載竟不在少數。

乾隆年間的《醫案備要》中就記載了一個相似的案例。杭州織造的夫人難產昏厥,被誤認為死亡。幸運的是,在入殮前突然轉醒,這才避免了一場悲劇。此事在當地傳為佳話,還被寫入了地方志。

從出土的醫書來看,清代產科存在嚴重的技術盲區。一本名為《達生編》的醫書中提到,判斷產婦死亡的方法竟然只有"試鼻息"、"聽心跳"等粗淺手段。這些方法在遇到假死症狀時,往往會造成致命的誤判。

在黑龍江的另一處考古現場,專家們也發現了類似的案例。一位商人的妻子因難產昏迷,被倉促下葬。數年後遷墳時,家人發現棺內情形駭人,女子的指甲深深嵌入棺木,顯然經歷過痛苦的掙扎。

這些慘劇引起了清廷的重視。乾隆十一年,御醫院專門頒布了一份《診察死生詳略》,要求各地大夫在開具死亡證明時必須格外謹慎。文件中特彆強調,對於難產婦女,需要等待至少十二個時辰才能確認死亡。

從宮廷檔案可見,乾隆皇帝對此事極為重視。他曾在朝會上嚴厲斥責醫官們的草率,並下令在各府州縣設立"生死驗證所",由專門的醫官負責確認死亡。

這項制度的建立挽救了不少性命。據統計,僅在江南一帶,就有十多位難產婦女因為嚴格執行"十二時辰"的規定而轉危為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蘇州織造的夫人,她在"死去"後第九個時辰突然甦醒,後來還誕下了麟兒。

與此同時,民間也開始重視防範類似悲劇。各地相繼出現了專門製作的"試生鈴",就是在棺內放置鈴鐺,萬一有人醒來可以及時發現。這種裝置雖然簡單,卻在當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江浙一帶,更發展出了一種特殊的"暫厝"制度。即便確認死亡,也要將棺木先存放在地面上三天三夜,而不是直接下葬。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末,成為當地喪葬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史料記載,這位工部左侍郎的夫人去世後,朝廷特別頒發了一道諭旨,要求各地在處理難產婦女時必須格外謹慎。諭旨中還詳細列舉了各種驗證死亡的方法,包括"鏡照氣息"、"湯試手足"等十八種驗證手段。

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類似的悲劇大大減少。然而,對於這位已經長眠地下的夫人來說,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她的故事被記錄在案,成為清代醫療史上最為慘痛的教訓之一。
奚芝厚 • 183K次觀看
舒黛葉 • 32K次觀看
奚芝厚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福寶寶 • 48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6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