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後,我們要學會剝離所有粉飾的藉口。
就像,關於動搖這件事,它的內核永遠繞不過三點:
第一點價值比對。
第二點利益排序
第三點趨利避害。
關於這三點,不是說愛情必須明碼標價,而是生物本能決定了每個人都在無意識進行心理帳本的精密計算。
就像你買蜜雪冰城時也會下意識對比甜度配料,求職時會暗自評估下五險一金,甚至在菜市場買菜都要挑最新鮮的那捆。
所以當這些計算髮生在感情里,有人稱之為現實,有人痛斥為薄情。
但有人總會陷入在沉沒成本的沼澤里,捨不得過去的投入但又渴望新的可能。
就像明明吃出了外賣里的頭髮,還硬要扒拉兩筷子試圖找塊完整的肉;就像知道高跟鞋磨腳也不想換成平底鞋,直到血泡潰爛才不得不承認選錯了尺碼。
更多人則是清醒地戴著濾鏡,把"合適"的權重撥得比"心動"更高,畢竟插座和插頭能嚴絲合縫才叫匹配,至於材質是陶瓷還是塑料這又有什麼要緊的?
最扎心的或許是這句話:對很多男人來說,愛情本就不是生存必修課,但婚姻必定是他們權衡利弊的戰略遊戲。
要記住,所有模稜兩可的"再想想",都藏著計算器按到發燙的取捨公式。
關於婚姻,並沒有真正兩難的抉擇,所有糾結本質都是價值排序完成後的緩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