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對等的能量
心理學家詹姆斯的深刻見解揭示了人際交往的另一層維度:我們每個人的周圍都環繞著一個能量場,而人際關係的本質,正是這些能量場之間的交流與碰撞。與低能量的人為伍,往往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消耗狀態,仿佛被無形的力量拖拽,難以自拔。
相反,與那些能量相當的人建立聯繫,則如同找到了生命中的同頻共振者。他們之間相互賦能,彼此成為對方前行路上的堅實後盾。史鐵生與柳青的故事,便是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
史鐵生,一位因疾病而失去行走能力的青年,曾一度沉淪於絕望的深淵。柳青的出現,如同一束光,穿透了史鐵生心中的陰霾。她鼓勵史鐵生拿起筆,用文字記錄生活,抒發情感,最終成就了《我與地壇》等不朽之作。而柳青在遭遇創作瓶頸時,史鐵生同樣以他的堅韌與樂觀,給予了柳青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這段忘年之交,不僅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能量的傳遞與共享。他們相互扶持,共同成長,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正如馬家輝所言,一段健康、持久的關係,應當是雙方攜手並進,共同成長的旅程,而非相互拖累的泥潭。
我們應當珍惜那些能夠為我們注入正能量的人,與他們保持緊密的連結與互動。在相互賦能的過程中,我們的能量場將不斷壯大,人際關係也將在這種正向循環中愈發堅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03. 合理的邊界
蔣方舟講過一種叫「討好別人」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人,幹什麼都先想著別人高不高興,完全不顧自己心裡怎麼想的。他們總是努力去讓每個人都滿意,但結果呢,自己累得半死,關係還可能變差。
就像白岩松說的,你太好說話了,別人就不把你當回事了。什麼忙都幫,什麼都給,別人就覺得理所當然了。
有個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她剛上班時和一個同事關係特好。那個同事啥事都找她幫忙,她呢,每次都答應,不管是列印文件還是帶飯買咖啡。但時間一長,她覺得好累啊,可又不好意思拒絕。
直到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說:「我也很忙,你自己能做的就別找我了!」同事愣了一下,後來對她更客氣了,兩人的關係反而變得更好了。
每段關係都得有個度,就像兩個人走路,得保持點距離才舒服。要是走得太近了,就會踩到對方的腳,惹出麻煩來。
我們要學會在幫助別人和自己舒服之間找個平衡點。有時候,該拒絕的時候就拒絕,別總當老好人。這樣,關係才能長久,大家才能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