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上海
這個從「窮小子」轉變為「百家經理」的人就是來自浙江餘姚的黃楚九,他在1872年出生,父親雖然是當地有名的眼科大夫。但家境依然貧困,因為他家所處的地方是貧窮的,有的人根本付不起藥錢,而醫者仁心,有時候看他們可憐也就不要了。
而有的就是認為這都是十里八鄉的鄰居,也都熟悉了想占小便宜,所以有的人看了病也不給錢,總說先記上以後再換,可都從未見到他們還過,有的人更是耍賴,看完病了說看的不好不會給錢,這就是故意的。
所以有的時候就是白忙活,當然還是老實人多,所以黃楚九家的日子也算是能過的下去,但是這些都被小小的黃楚九看到了眼裡。
父親行醫養家,雖然不富裕但日子也幸福,但是黃楚九父親意外離世,讓家裡的生活陷入困境,那年黃楚九15歲。
這個時候他就要撐起這個家庭,把父親的後事辦完後,他就和母親說他想去上海闖一闖,說那裡很繁華,而且基督教學堂是免費的,他還能去讀書,如果一直在家裡待著根本賺不到什麼錢,他們總是要生活的,還不如出去博一把。
黃楚九母親同意了,畢竟日子還要繼續,於是母子兩人就到了上海。到了上海後,黃楚九的母親就給別人做點零工,黃楚九也到免費學堂里讀書,沒課了就在街頭擺攤子,偶爾還能接到病人,收入微乎其微。
原來黃楚九因為從小就在一旁看父親給別人看病,包括黃楚九的母親,在黃楚九父親的身邊都耳濡目染的知道些醫術,更何況他們家裡還有祖傳的醫術秘籍,足夠他們有安家立命的基礎。
但是這種日子不是黃楚九想要的,在上海期間,黃楚九也見到了許多穿著華麗的人,看到錢對一些人來說錢根本就不是錢,他也想讓自己和母親過上這種日子,於是他果斷放棄上學,開始四處觀望,到底該做怎樣的生意。
白手起家
黃楚九總是會遊走在街頭上,各種店鋪和攤子總是會多看幾眼,哪兒人多他總會走過去聽一耳朵,還別說,這方法還真是有用,真還讓他發現了一個商機。
他畢竟是懂醫術的,他發現西洋人的西藥賣的很好,因為西藥見效快,生病多難受,有個見效快的藥,大家自然都捨得花錢用。
而且也不用擔心西藥會有短暫的藥材變質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還可以和中藥結合,低買高賣的做法是可行的。當然這個想法行不行自然還是得實踐,於是他每天都會在街頭擺攤看病開藥,漸漸地他又發現光是等病人也不行,得主動出擊才行。
於是他就開始研究西藥,不懂的就去問懂行的人,發揮出了他出色的社交能力,順道還打聽出來了從哪兒能得到更多的藥,期間還建立起了人脈,畢竟多個朋友多條路。
等一切都打聽好了,黃楚九就想著開一個藥店,但卻身無分文該如何開呢?這時他想起來了一個辦法。
他先問別人借一點錢,都是小錢,說還錢的時候都會連本帶息的一起償還,我們可以稱為「空箱計」,由於他每次都是按期還錢而且還帶有利息,所以大家對他很放心,也都願意把錢借給他。
他把錢借到手,一分都不用,然後四處借,等到該還一些人的錢的時候,他就按照約定本金和利息都還了,就這樣邊借邊還,大家一看錢不少反而還會多,都很樂意借他錢。
黃楚九看時機成熟了,就開始借高額錢了,他也依然都是連本帶息的還,而且借的多利息也自然是高的,所以大家一聽他借錢都願意把錢借給他,因此黃楚九的錢積攢的很多了,然後用這些錢就開了一間大藥房。
這間大藥房就是「百寶箱」,基本什麼藥都有,中西藥也都齊全,因為有的人就喜歡用國外的藥,黃楚九就直接把一些中藥方子也製作成西藥進行售賣,生意非常好,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還清了之前借的所有的錢,還額外剩了許多。
生意開起來了,黃楚九又準備要做一件大事兒,當時日本人的一種名為「仁丹」的藥很火爆,也很貴,貴要是有療效也不多說什麼了,主要是貴還沒有療效,黃楚九很看不慣,於是就自己開始研究藥,想要把「仁丹」給頂出去。
暴富
經過一番研製,黃楚九研製出了便宜療效還不錯的「人丹」,這有對比的了,大家才知道日本人是招搖撞騙,心裡很惱怒,紛紛表示支持國貨,打擊日本貨。
黃楚九考慮的很周全,為了徹底將「仁丹」給頂出去,他就要叫人只要看到有關「仁丹」的廣告,在旁邊就貼上「人丹」的廣告,而且還附上一句「中國人請服用中國人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