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原有眾多子嗣,但太子朱標早逝,使得皇位由朱標之子朱允炆承襲。
此時的朱允炆年僅二十出頭,既無軍功,又無政績,更沒有強大的個人勢力支撐,相比那些藩王顯得極為單薄。
建文元年,朱允炆開始執行「削藩」政策,旨在限制諸王權力,以鞏固中央集權。
這一改革很快得罪了以朱棣為代表的強藩,他深諳兵法、心思縝密,面對建文帝逐步逼壓諸藩,率先起兵反抗,自此爆發了靖難之役。
朱允炆為何至死未啟用「保駕軍隊」?
這是整場歷史疑雲中最令人費解的謎題,根據多方史料與學者研究,最具可能性的說法是這支軍隊的保密性過高。
朱元璋為防泄密,對「保駕軍隊」的存在極度保密。包括太子朱標可能都未被完全知情,更不用說孫子朱允炆了。
朱元璋晚年設立該軍時,採用密令封存制度,連調動方式都藏於密函或特定人物中。
換言之,這支軍隊確實存在,但朱允炆未獲調兵令鑰,自然無從啟用。
朱允炆若啟用「保駕軍隊」,靖難之役是否會改寫?
這是許多歷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假如」題。如果朱允炆真的啟用了保駕軍隊,是否真的能逆轉乾坤呢?
若這支軍隊規模達到數千至一兩萬人,訓練精良、突擊力強,且能精準打擊朱棣部隊要害,確有可能短時間內穩定戰局,甚至圍剿燕王軍核心。
但此舉會對明初「文治壓武功」的政治生態造成破壞。
皇帝調動私軍、密軍,必然引發朝中反彈,倘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局勢更混亂,甚至引起南北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