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悟道:得病後天天躺棺材裡想生死,想通之後狂喜?

2025-02-02     花峰婉     反饋
1/3
王陽明悟道:得病後天天躺棺材裡想生死,想通之後狂喜?

王陽明悟道:得病後天天躺棺材裡想生死,想通之後狂喜?

王陽明早年就懷有做聖人的雄心,但如何成為聖人卻一直困擾著他。為此,他曾嘗試通過各種途徑來找尋答案。比如他對理學大師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進行實踐,企圖通過研究竹子來參透天地之理,結果卻大病一場,嘗到了失敗的苦果。這一事件不僅沒能讓他找到答案,反而讓他對朱熹的理論產生了質疑。

1508年,王陽明被貶至我國偏遠的貴州龍場, 龍場驛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王陽明不但要面對病痛,還得應付惡劣的生存環境。然而,也正是這種極端環境,間接給了他徹底浸入內心世界的機會。在新的環境里,王陽明開始更加專注於內心的修煉。他堅持靜坐冥想,逐漸意識到了「向內求」的重要性,開始打破「向外求理」的固有思維。

為了尋求心靈的寧靜以超脫生死之念,王陽明在自己的住處後建造了一座石槨,取名「玩易窩」,他時常在這座石槨中靜坐,甚至以「入殮」的方式體驗生死,期待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參悟生死的真諦。在同一時期,王陽明在龍場還建造了龍岡書院、何陋軒、君子亭等多個設施,改善了生活的同時也為他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作為一位文人,王陽明還寫下了數篇與居所相關的文記,如《何陋軒記》、《賓客堂記》等,這些文章不僅描述了他在龍場的日常生活,也透漏了他的心境變化和對現實的思考。

由於在擔心父親龍山公官職被罷免的外部壓力以及自身病情的惡化,王陽明對生死的感知愈發迫切。通過不斷的內心修煉及在石槨中的沉思,他終於在一個夜晚得到了頓悟:聖人之道,原本就蘊藏在人心中,「向心外求理」是一種誤解。這一頓悟不僅給了他極大的喜悅,更確立了他的心學思想基礎。
1/3
下一頁
奚芝厚 • 183K次觀看
舒黛葉 • 32K次觀看
奚芝厚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福寶寶 • 48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6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