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優雅的再見
我們的大腦,並不善於處理「不要做什麼」這種信息指令。
這也是為什麼在幼兒時期,父母總是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而孩子卻無所適從,甚至變本加厲的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有一本書,叫做《正面管教》,書中便提到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將「不要做什麼」,轉換成「你可以做什麼」的正向引導,比如把」不要爬到桌子上「,換成」你可以研究一下這個玩具「。
這個過程叫做」接納-轉移-代替「。
1.接納
想要徹底從一段關係中走出來,首先你要做的是接納它的美好與不美好,承認自己付出過真心,也承認真心的瞬息萬變。
你可以允許自己有限度的回憶,回憶過往的細節帶給你的感受,允許自己的情感的發生,也允許對方的改變。
通過這種「允許」,來釋放自己的壓力,反而可以降低思維反彈的強度。
2.轉移
在你回憶的過程中,你可以多「插入」一些對方的不好。將對美好的追憶,轉換成對他的」壞「的負面感受。
當你意識到自己回憶的時間精力過長時,你也要有意識的通知自己可以做點其他事情。
3.代替
你可以去學習,去工作,去聽愉快的歌,去公園散步,哪怕你將自己跟他的過去寫下來(但是請不要發給他)。
總之,你需要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並要求自己去執行,來代替自己陷入沉淪。
作為朋友,當你需要安慰他人時也一樣。與其勸對方忘記一個人,不要難過,不要傷心,不如向她描繪一個更好的未來。告訴她,她可以去做什麼。 把「不要想一隻白熊」,換成「可以想一隻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