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抱團養老本就是互幫互助,但是劉阿姨和另外兩個阿姨照顧幾天後,另外兩個家庭就有意見了,直言:我們是來養老的,不是來照顧伺候人的。
這兩個家庭首先提出要退出,不再參與這種養老模式了。
劉阿姨沒想到自己好心發起的這項活動,想著都市裡的一些老年人,兒女不在身邊,她們能夠抱團取暖,彼此互幫互助,最後卻弄出了一堆爛攤子,自己投進去的十萬塊錢也打了水漂。
老伴也一直埋怨,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非要張羅著住在一起。
劉阿姨見狀趕緊叫停了這個項目,她內心也十分委屈,真是再不走,這個家也散了。
背後的人性考量
抱團養老,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卻是對人性的考量。
首先,前提需要人人付出、互惠互利
人性是自私的,除非家人,可能會對自己的親人無私奉獻;對於陌生、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們來說,要做到完全的互惠互利,是不可能的。
誰都不想在這種組織架構中吃虧,不想失去自己的利益。
即便是在短期內失去,也希望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可以重獲。
老人們在一起「抱團養老」,必定是要犧牲自己的一些原有習慣和利益,這一點就是反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