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歷史上有這麼多 「斬來使」 的例子,為啥長久以來還會有不斬來使的說法呢?
第一點主要是因為,這事的確曾經是一項規定,但也只是曾經,並且已經很曾經了,這都得追溯到春秋時期,戰國都不能算。
因為在春秋那個神奇的年代,諸侯之間的爭鬥更類似於我們現在菜場門口的流氓鬥毆,你服不服?服就行。
你看那時候諸侯會盟,就是誰拳頭大、實力足,誰就是老大,這春秋五霸就是這麼來的。那個時候厲害的叫霸主,現在厲害的叫「爸爸」。好像幾千年過去了,還真沒什麼變化。
所以春秋早期的鬥爭,目的是讓所有人認慫,而不是要你的命。戰場上都不用拼個你死我活,那作為使者就更加沒有咔嚓的必要。
並且那個時候通訊不便,諸侯之間的語言文字都還沒統一,像使者這種精通各國語言的「高端貨」,大家都是比較珍惜的。
就像現在的帶翻譯功能的手機,你就算對手機發來的信息再怎麼不滿意,也沒必要把機器給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