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方郎中賣藥,難以維持生計,老和尚一番話,讓他絕處逢生

2025-05-12     花峰婉     反饋
1/4
遊方郎中賣藥,難以維持生計,老和尚一番話,讓他絕處逢生

有人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有人說,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更有人說,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旦陷入絕境,很多人心灰意冷,認為毫無希望,眼前一片黑暗,看不見光明,聽不進人勸,而有的人選擇再堅持一下,有時,一個人,一句話,甚至一個夢都能讓陷入絕境之人絕處逢生。

晚清收古董發家致富

光緒初年山東大旱,尤其從光緒三年(1877年)到光緒四年(1878年),這兩年大旱極其嚴重,赤地千里,草木皆枯,餓殍遍地,屍橫盈野。後世史學家稱之為「丁戊奇荒」。很多災民為了買糧食,痛心賣掉農具與耕牛,隨後又不得不以樹皮、草根、草籽沖劑,當一切都被吃光後,等著他們的只有一條不歸路。1877年,山東全省餓死的災民大約五十多萬人。隨之疾病流行,瘟疫肆虐,成千上萬的災民又被疾病奪去了生命。而在這些災民中,一位名叫厲達仁的中年男子相當特殊。他既是一位災民,又是一位走街串巷、擺攤賣藥的江湖郎中。厲達仁作為遊方郎中賣藥,也只能勉強度日而已。現在,雖然疾病流行,瘟疫肆虐,但厲達仁卻陷入了困頓之中。一是,那些災民連吃都難以維持,何況買藥;二是,他能施捨一些藥,只施捨藥不賣藥,他也難以維持生計。面對面前每天倒下的災民,厲達仁不能無動於衷,他一邊舍藥,一邊為這些災民醫治。

就這樣,厲達仁隨著一群災民沿著大運河走到通州,又湧向了京師。到達京師後,厲達仁選擇借住京師有名的華嚴寺。為什麼厲達仁偏偏選擇了華嚴寺呢?因為,華嚴寺是當時京師兩千多座寺廟、尼姑庵、道觀中專門研究醫學的,並且寺廟中有很多醫術高超的得道高僧。當時借住寺廟也要交租金,但寺廟和尚看到厲達仁是一位江湖郎中,權且先讓他住下。當時京師寺廟的收入,一部分是國家的撥款,但這些錢不足以應付寺廟的開支,所以寺廟的另一部分收入,有上香拜佛之人的資助,還有廟會擺攤之人的捐款,當然還有就是出租寺廟空餘房間賺取租金。過去人常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這裡的一人不進廟,指的是偏遠荒僻之地的關帝廟、土地廟、財神廟、娘娘廟或者是深山古剎。但在老北京的寺廟中,根本就沒有一人不進廟之說。

過去,有很多人喜歡租住在寺廟之中,一是寺廟除了在固定的時間有廟會或者節日活動之外,平常還是相當安靜的;二是在寺廟中有時能與得道高僧交談,在心靈上獲得啟發。賢良寺曾是雍正十三弟怡親王的府邸,怡親王薨逝後,改為廟宇。後來,很多地方官員進京述職,除了住各省會館外,也會選擇賢良寺。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等地方封疆大吏進京後,都曾在賢良寺借住過。其中,會見朋友與同僚也會選擇寺廟中,一是,不驚擾外面的人,二是,在這裡可安心交談,不怕隔牆有耳,使私密的事情被泄露出去。

厲達仁選擇華嚴寺主要是因為華嚴寺與他這位遊方郎中還多少有點關係。每天早晨,厲達仁早早出去在小吃攤上簡單買兩根油炸鬼,一邊吃著,一邊賣藥。滿大街遊人如織,但很少人買他的藥。然而,看到病倒在路邊衣衫襤褸的窮人,厲達仁還要施捨幾粒藥。有的人在身上上摸下摸掏出一枚銅板,顫抖著手伸到厲達仁面前,而他也不忍心要錢,只是搖搖頭離開。一天不知走了多少路,見了多少人,施捨的藥比賣出去的還多,掙的錢還不夠第二天的飯錢。每天太陽落山,厲達仁都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寺廟。生意不好,飽一頓飢一頓,讓厲達仁日漸消瘦。一天,當他又像往常一樣拖著疲憊的身子,踉踉蹌蹌地回到寺廟中,正巧碰見了廟裡的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見到厲達仁愁眉不展,一臉疲憊之色,問他藥賣得如何。厲達仁直搖頭,直言不諱地說道:「在這樣下去,難以維持生計。」老和尚安慰道:「你早上可以在這裡吃些齋飯,然後再去賣藥。」厲達仁臉上露出為難之色,因為自己住的房子已經很久沒有交租金了,現在再吃寺里的齋飯,這讓他很過意不去。
1/4
下一頁
奚芝厚 • 295K次觀看
舒黛葉 • 44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福寶寶 • 52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喬峰傳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38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2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