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卻讓人意外:原州區公開招聘社區工作者工作領導小組回應稱,公示中對考生身份證號進行了加密處理,僅保留前14位和後4位中的部分數字,導致後4位出現大量重號。實際報名人數5284人,到場考試4183人,其中後4位同號的考生達3474人。比如尾號「0024」的28人,只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日期、性別和派出所代碼組合後,校驗碼恰好相同。
這場風波暴露了兩個問題:一是公眾對身份證號編碼規則的無知,容易因「表面重號」產生誤解;二是信息公示中的「加密邊界」如何把握?原州區領導小組選擇保留後4位中的部分數字,本意是保護隱私,卻因重號引發爭議。這提醒我們:信息公示既要考慮透明度,也要避免因技術細節導致誤解。
身份證後4位的秘密,遠不止於招考風波。現實中,身份證號泄露的危害遠超想像。2022年,某地警方破獲一起冒用身份詐騙案,犯罪分子通過購買「身份證號+姓名+手機號」的三元組信息,偽造身份證辦理銀行卡,騙取貸款數百萬元。調查發現,這些信息大多來自「黑市」,而泄露源頭竟是某些APP要求用戶上傳手持身份證照片的「安全驗證」。
更常見的是身份證複印件的濫用。有人曾因在租房時提供身份證複印件,被中介人員私自留存,後來發現自己的身份被用於註冊多家空殼公司,甚至捲入法律糾紛。還有人在社交平台曬出機票、火車票的條形碼或二維碼,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解碼,獲取身份證號、航班信息,實施精準詐騙。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身份證號作為「身份核心」,一旦泄露,持證人的性別、出生地、年齡甚至戶籍派出所都會被暴露。不法分子可以結合其他信息(如手機號、住址)拼湊出完整的「個人畫像」,進而實施冒用、詐騙甚至身份盜用。
既然身份證後4位藏著這麼多信息,普通人該如何保護自己?
第一,慎用身份證複印件。必須提供時,務必用藍色或黑色筆標註用途,比如「本複印件僅用於辦理XX業務,再印無效」,並分三行書寫,每行末尾加橫線防止續寫。最後,一定要簽名並寫上日期,且標註部分要與身份證內容有接觸但不覆蓋關鍵信息。
第二,拒絕非正規平台的手持身份證照片要求。某些APP或網站以「實名認證」為由,要求用戶上傳手持身份證照片,甚至要求拍攝正反面。這類平台往往缺乏安全保障,照片一旦泄露,後果不堪設想。正規機構(如銀行、政府部門)的實名認證通常通過人臉識別或線下核驗完成,無需上傳手持照片。
第三,警惕「信息拼圖」攻擊。不法分子可能通過多個渠道收集你的碎片信息(如身份證號後4位、手機號、生日),拼湊出完整身份。因此,除了保護身份證號,還要避免在社交平台公開生日、住址、孩子姓名等信息。比如,曬孩子照片時最好限制可見範圍,避免被「附近的人」獲取位置信息。
第四,定期檢查身份異常。如果發現名下突然多了未知的銀行卡、貸款記錄或公司註冊信息,可能是身份證被冒用。此時應立即報警,獲取報案證明,並聯繫相關機構(如銀行、市場監管部門)凍結或註銷異常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