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號「後4位」數,原來是這個意思,很多人用了30年還不知道
身份證是每個人從出生起就擁有的「人生通行證」,無論是上學、就業、結婚還是辦理各類社會事務,都離不開這張小小的卡片。可你有沒有想過,身份證上那串18位數字里,最後4位到底藏著什麼秘密?有人覺得是隨機數字,有人猜測是系統編碼,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可能是幸運數字」。直到最近,寧夏固原原州區的一場招考風波,才讓這個冷知識突然火了——原來,身份證後4位不是隨便寫的,它記錄著你的性別、出生順序,甚至能追溯到戶籍所在地的派出所!這場風波背後,不僅揭開了身份證號的「隱藏密碼」,更暴露出個人信息保護中的社會隱患。
先說說身份證號的構成邏輯。前6位是行政區劃代碼,對應省、市、區縣,比如「110105」代表北京市朝陽區;7-14位是出生日期,精確到年月日;15-17位是關鍵中的關鍵——順序碼,其中第17位代表性別(奇數男,偶數女);最後一位是校驗碼,用0-9或X(代表10)來驗證身份證號的合法性。而今天要說的「後4位」,其實就是第15-18位。
舉個例子,假設某人的身份證號是「11010519900307XXXX」,最後4位「XXXX」中:前兩位「XX」是派出所代碼,代表戶籍所在地的具體派出所;倒數第二位「X」如果是奇數(如1、3、5),說明持證人是男性,偶數(2、4、6)則是女性;最後一位「X」可能是0-9中的任意數字,或是羅馬數字10的縮寫「X」(用來平衡前17位的計算結果)。
可問題來了——這麼重要的信息,為什麼大多數人用了30年都不知道?原因很簡單:身份證號的設計初衷是「系統識別」,而非「大眾科普」。公安機關、銀行、學校等機構通過系統直接讀取信息,普通人只需記住自己的號碼,無需了解背後的編碼規則。但這種「信息差」也帶來了隱患:當身份證號被泄露時,不法分子可能通過後4位推斷出持證人的性別、戶籍地甚至出生順序,為詐騙、冒用身份提供便利。
2025年6月,寧夏固原原州區的一場社區工作者招考筆試成績公示,突然成了輿論焦點。有考生和網民發現,公示名單中大量考生的身份證號後4位「同號」,比如尾號「0024」的有28人、「0226」的有26人。一時間,「考試作弊」「身份造假」的質疑聲四起,甚至有人懷疑招考單位故意泄露考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