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臨終遺言:若我後代出高人,定殺之,否則必造反,果真應驗

2025-09-03     花峰婉     反饋
1/3
徐茂公臨終遺言:若我後代出高人,定殺之,否則必造反,果真應驗

隋末亂世,英雄輩出,徐茂公從瓦崗寨的草莽豪傑,到唐朝開國元勛,一生征戰沙場,功高蓋世。

但這位傳奇名將臨終前卻留下驚世預言:「若我後代出高人,定殺之,否則必造反!」

數十年後,或許誰也沒想到,他所說的竟然神奇的應驗了。

徐茂公為何如此警示後人?是未卜先知,還是深諳人性?

開國功臣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煬帝楊廣窮兵黷武,大興土木,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從曹州離孤的鄉野走出,帶著一身膽氣和謀略,投奔了瓦崗寨的起義軍。

他叫徐世勣,後來被唐高祖賜姓為李,世人更習慣稱他為徐茂公。

瓦崗寨並非當時最強的義軍,但徐茂公選擇這裡,自有他的考量。

翟讓雖是首領,卻胸無大志,只滿足於劫掠富戶,勉強維持生計。

他勸說翟讓放棄小打小鬧,轉而劫掠運河上的官船。

這一招不僅解決了軍需問題,更讓瓦崗軍聲名大振。

運河是隋朝的經濟命脈,官船滿載糧餉、兵器,劫之可富軍,散之可收民心。

短短數月,瓦崗軍從幾千人壯大至萬餘,徐茂公的名字也開始在義軍中傳揚。

而真正的轉折點在於李密的到來。

這位出身貴族的謀士,曾在楊玄感叛亂中嶄露頭角,兵敗後輾轉投奔瓦崗。

翟讓起初對他心存戒備,但徐茂公力主接納,甚至主動讓賢,推舉李密為瓦崗軍的新領袖。

在這亂世之中,僅憑蠻勇難以成事,必須藉助李密的名望智謀,才能讓瓦崗軍真正成為逐鹿天下的力量。

果然,李密上位後,瓦崗軍聲勢更盛,接連擊敗隋朝名將張須陀、王世充,一度成為中原最強大的反隋勢力。

可權力的誘惑終究讓聯盟走向分裂。

李密對翟讓的舊部始終心存猜忌,最終設下鴻門宴,襲殺翟讓,徐茂公也在混亂中身負重傷。

在野心家的棋局裡,情義不過是隨時可棄的籌碼。

他不再對瓦崗軍抱有幻想,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正在崛起的李唐王朝。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李密卻在與王世充的決戰中慘敗,不得不率殘部投唐。

徐茂公沒有立即跟隨,而是選擇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將自己控制的黎陽倉土地、人口、軍隊的清單全部呈遞給李密,再由李密轉交給唐朝。

他既不願背負背主求榮的罵名,又向新朝展示了忠誠能力。

唐高祖李淵果然大為讚賞,稱他為「純臣」,不僅賜姓李氏,更委以重任。

歸唐後的徐茂公很快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的戰役中,他屢獻奇謀,助李世民一舉奠定勝局。

虎牢關之戰,他以疑兵之計牽制敵軍主力,為唐軍創造了決勝之機,剿滅劉黑闥時,他又以堅壁清野之策,耗盡了對手的銳氣。

戰場上的他,既有武將的悍勇,又有謀士的縝密,這正是李世民最倚重的地方。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登基為帝。

徐茂公並未捲入這場兄弟鬩牆的紛爭,而是繼續鎮守邊疆,抵禦突厥的侵擾。他

當其他功臣或因驕縱、或因站錯隊而陸續隕落時,他卻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巔峰,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三公,名垂青史。

三朝元老

貞觀年間的大唐,表面上河清海晏,暗地裡卻暗流涌動。

徐茂公他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而不倒,靠的不僅是赫赫戰功,更是一份常人難及的生存智慧。

李世民即位後,朝中最敏感的話題莫過於立儲之爭。

魏王李泰與晉王李治明爭暗鬥,長孫無忌等重臣紛紛站隊,唯獨徐茂公始終沉默。

當太宗私下詢問他的意見時,他只回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後來李治被立為太子,那些曾經力挺李泰的大臣紛紛遭貶,徐茂公卻穩如泰山。

戰場上的徐茂公是鋒芒畢露的統帥,朝堂上的他卻深諳藏拙之道。

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句麗失利,群臣噤若寒蟬,唯有他敢於直言:

"薛延陀當年就該一舉殲滅,若聽陛下早先之策,何至今日之患?"

這番話看似批評,實則巧妙地將責任歸咎於當初的諫阻者,既維護了帝王顏面,又彰顯了自己的先見之明。

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這種既能直言又懂分寸的本事,比十萬精兵更難能可貴。

高宗李治即位後,朝局更加微妙。

當皇帝提出要廢王皇后立武則天時,褚遂良以頭叩地,血流滿面地死諫,長孫無忌更是聯合群臣聯名反對。

風暴中心的徐茂公再次選擇了那個屢試不爽的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

這句話成了他在政治風暴中的護身符,既不得罪當權者,又給自己留足了退路。

果然,武則天掌權後,那些反對她的大臣非死即貶,唯有徐茂公安然無恙。

謹慎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或許徐茂公正是因為早年在瓦崗寨的經歷讓他深知權力殘酷,在權力面前,再深厚的情誼都可能瞬間灰飛煙滅。

晚年的徐茂公雖然位極人臣,卻愈發低調。

他經常告誡家人:"我本一介布衣,幸遇明主,位列三公,富貴如浮雲,平安才是福。"

這番話說得語重心長,仿佛已經預見到後世子孫可能面臨的災禍。

每當宮中夜宴,其他功臣之後高談闊論時,徐家子弟總是安靜地坐在角落,當權貴們爭相結交新貴時,徐府的大門卻早早關閉。

這種刻意的收斂,與其說是膽小怕事,不如說是一個歷經三朝的老人對權力本質的深刻認知。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徐茂公把更多時間花在了編撰醫書上。

當其他開國功臣的後代忙著爭權奪利時,這位老人最關心的,卻是如何讓家族在這變幻莫測的朝堂中延續下去。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143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2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8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