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那些苦心積慮的安排,終究敵不過血脈中傳承的野心。
臨終預言
總章二年的長安城,英國公府內,徐茂公躺在病榻上,這位歷經三朝的老將知道,自己時日無多。
當弟弟李弼帶著全家人前來探望時,他強撐病體,設宴與親人訣別。
他也突然說出了那句震驚四座的話:"若我後代出高人,定殺之,否則必造反。"
在場眾人面面相覷,無人敢接話,他們不明白,為何戎馬一生的老將軍,臨終前會留下如此駭人的囑託。
但李勣心裡清楚,這不是危言聳聽。
他親眼見證過隋末群雄的崛起覆滅,親歷過玄武門之變的血腥,更看透了武則天掌權後朝堂的詭譎。
在這風雲變幻的時局裡,才華橫溢反而可能成為催命符。
當時武則天已開始清除李唐舊臣,徐家作為功勳世家,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
在這樣的時局下,家族需要的不是鋒芒畢露的英才,而是懂得明哲保身的庸人。
李弼等人聽得心驚肉跳,卻只當是老人在說胡話。
說完這些,他掙扎著交代後事,喪事從簡,陪葬只需幾件常服,姬妾願留則留,願去則去,子孫務必安分守己。
就連墳墓的形制,他都要求仿照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用陰山、鐵山的形狀,既彰顯戰功,又表明絕無二心。
當黎明的第一縷陽光照進病房時,李勣永遠閉上了眼睛。
唐高宗聞訊輟朝七日,追贈太尉,賜諡"貞武",極盡哀榮。
只是可惜,李勣一生算無遺策,卻算不透血脈相承的野心。
一語成讖
垂拱四年的揚州城,徐敬業站在城樓上,望著麾下集結的十萬大軍,胸中激盪著祖輩未竟的壯志。
這位英國公的嫡孫,終究沒能逃過祖父預言的宿命
當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傳遍天下時,遠在長安的武后冷笑一聲,命人掘了李勣的墳墓。
歷史在這一刻完成了一個殘酷的輪迴,那位開國功臣最深的恐懼,終究變成了現實。
徐敬業的起兵不是一時衝動。
自祖父去世後,他親眼目睹武則天廢中宗、誅殺李唐宗室,一步步蠶食大唐江山。
作為將門之後,他無法忍受牝雞司晨的局面。
當被貶為柳州司馬時,那顆蟄伏已久的野心終於破土而出。
在駱賓王那篇流傳千古的《討武曌檄》鼓動下,他以匡復李唐為號,短時間內便聚集了十餘萬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