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這是一場正義之戰,實際上,這恰恰印證了李勣當年的預言,徐家後人,終因才能出眾而招致滅頂之災。
戰事初起時,徐敬業的軍隊勢如破竹。
他效仿祖父當年的戰術,先取潤州,再圖北上,儼然要重現李勣當年的輝煌。
但時代已經不同了,他面對的不再是隋末的烏合之眾,而是武則天經營多年的鐵腕政權。
更致命的是,他空有祖父的軍事才能,卻少了那份審時度勢的政治智慧。
當部下魏思溫建議直取洛陽時,他猶豫不決,當有人提出先取江南積蓄力量時,他又舉棋不定。
這種優柔寡斷,與當年李勣在黎陽倉的果決形成鮮明對比。
武則天的手段比徐敬業想像的更為狠辣。
她不僅派出三十萬大軍鎮壓,更使出了釜底抽薪之計,宣布削除徐家爵位,恢復"徐"姓。
這一招徹底動搖了軍心,許多將士開始懷疑,他們究竟是在匡扶李唐,還是在參與徐家的謀反?
短短四十九天後,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就以慘敗告終。
徐敬業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殺,首級傳送洛陽,徐家滿門抄斬,祖墳被掘。
那位三朝元老用一生建立的功勳與榮耀,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
李勣的預言像一道詛咒,精準地擊中了這個家族最脆弱的命門。
他的子孫用鮮血證明,在權力遊戲中,才華與野心若沒有相匹配的智慧約束,終將成為催命符。
在那個君權至上的時代,太過出色的後代反而會成為帝王猜忌的由頭。
徐家的悲劇不是偶然,而是無數開國功臣家族共同面臨的宿命。
只是很少有人像李勣那樣清醒,更少有人能把這份清醒化作振聾發聵的臨終警告。